七年级上学期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图版)
二.地球仪:
1.概念:
⑴地球仪:按一定比例缩小的地球模型。
⑵地轴:地球仪绕着一根固定的旋转轴转动。地轴并不真实存在,是人们假想的轴,地轴穿过地心。
⑶北极、南极:地轴与地球仪表面相交的两个点固定不动,上端的交点代表北极(地球上最北点),下端的交点代表南极(地球上最南点)。
2.地球实际是个不规则的球体,如果把地球按一定比例缩小制成地球仪后,其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的差异微乎其微,所以地球仪就成了一个正球体。
3.赤道:在地球仪上与两极距离相等的大圆圈。(最大的纬线圈)人们规定赤道是南北半球的分界线,赤道以南是南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坐地日行八万里”中的“地”是指赤道。8万里=4万公里=4万千米。
4.纬线与纬度:
(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地球仪上的纬线在地球上并不真实存在,纬线中只有赤道能平分地球。
(2)纬度:在地球仪上有无数条纬线,为了区别出各条纬线,人们给它们标定了不同的度数,叫纬度。
(3)纬度的划分:纬度划分的起始线是赤道,它的纬度是0°,从赤道向南、北增大至90°,北极和南极各为90°。赤道以北是北纬,用字母N表示;赤道以南是南纬,用字母S表示。
(4)纬度带(高中低纬度)的划分:人们规定,0°-30°为低纬度地区;30°-60°为中纬度地区;60°-90°为高纬度地区。
(5)纬度与纬线的规律:纬度相同,纬线等长;纬度越大,纬线越短;纬度越小,纬线越长。
(6)南北半球划分:0°纬线(赤道)--最长的纬线,南北半球分界线,南北纬度的分界线。北纬(N)一定在北半球,南纬(S)一定在南半球。
5.经线与经度
(1)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地球仪上的经线在地球上并不真实存在。
(2)经度:经度划分的起始点为本初子午线(0°经线),由此向东、西增大至°。此线以东是东经,用字母E表示;此线以西是西经,用字母W表示。东经和西经的°是重合的,通常把它称为°经线。
(3)两条正相对的经线可以组成一个经线圈。经线圈规律:①两条经线的经度之和为°;②方向相反(一条为东经度经线,另一条则为西经度经线(0°和°经线除外)。每个经线圈都能平分地球。
(4)东西半球划分:
①20°W和°E:东西半球分界线。20°W向东至°E为东半球;20°W向西至°E为西半球。
②判断东西半球口诀法:东小小:东经小于°,西经小于20°是东半球;西大大:东经大于°,西经大于20°是西半球。即是如果已知地点是东经就同°E进行比较,大于°E就在西半球,小于°E就在东半球;如果已知地点是西经,就同20°W作比较,大于20°W就在西半球,小于20°W就在东半球。
6.0°纬线(赤道)地面标志:基多赤道纪念碑。0°经线(本初子午线)地面标志:英国格林尼治天文台。0°纬线的长度是0°经线的两倍。
7.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形成经纬网。经纬度变化规律:0°经线(本初子午线)划分东西经,经度向东递增是东经(E);向西递增是西经(W);赤道确定南北纬,纬度度数向南递增是南纬(S);向北递增是北纬(N)。
4、地图的图例:对地图上各种符号和注记的说明。
二.中国的疆域:
1.陆地面积:约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三,居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后。大陆海岸线长1.8万多千米,陆上边界长2.2万多千米。
2.我国南北纬度相差约50度。冬季,当北方大地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时候,南方依然绿意盎然。
3.我国东西经度相差约62度,东西时差达4个小时以上。每天早晨当金色的阳光洒满乌苏里江时,帕米尔高原还是满天星斗。
4.疆域:
(1)四大临海(自北向南):渤海,黄海,东海,南海,他们都是属于太平洋。
(2)两大内海:渤海(四大临海中唯一一个),琼州海峡。
(3)两大海峡:琼州海峡,台湾海峡
(4)三大岛屿:台湾岛(中国第一大岛),海南岛(中国第二大岛),崇明岛(中国第三大岛)。
(5)主要群岛:舟山群岛,南海诸岛包括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6)三大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
(7)领土四至点:东至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汇合处
南至曾母暗沙
西至帕米尔高原
北至漠河。
三.中国的邻国:
1.14个陆上邻国和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
(1)陆上邻国:口诀,东朝鲜,北蒙古,东北西北俄罗斯,西有哈吉塔阿巴,西南印度尼不丹,南部还有缅老越。(14个)
(2)隔海相望:韩日菲文马印尼(自北向南)6个
2.两个国家海岸相邻:朝鲜,越南
3.两个国家与中国有不连续的国界线:俄罗斯,印度
四.中国的行政区划:
1.三级行政区划:省(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市)--乡(镇/民族乡)
2.中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4个直辖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重庆市)、2个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年7月1日设立;澳门特别行政区:年12月20日设立)。(要求记住每个省级行政区的位置、名称、简称和行政中心。)
第二节众多的人口
一.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1.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年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国的人口数已达13.71亿,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20%。
2.我国人口突出的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速度快。
3.建国初期,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事业的发展,人口出生率上升,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人的平均寿命不断延长。②没有及时地控制人口。
4.人口的迅速增长给我国带来了交通拥挤、就业压力大、住房条件差、生活垃圾成堆等一系列问题。
5.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增长快慢的标志是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一年内出生人数-一年内死亡人数)/年平均人口数׉
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2.我国实行“单独二孩”,“二胎政策”的原因主要是人口老龄化。
3.发展经济,必须提高人口素质,把人口过多的沉重负担变为人力资源的巨大优势,要完成这一转变,关键在教育。
三.人口的分布:
1.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一般用人口密度来表示,它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面积上的人口数。人口密度=人口总数/面积(单位是:人/平方千米)。
2.我国的平均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3.我国人口地理界线:黑龙江省的黑河到云南省的腾冲。即黑河—腾冲一线。人口分布:东多西少(东南部密度大、西北部密度小)。
4.人口东多西少的原因:?自然原因:东部地势平坦,气候温暖湿润;?社会原因:东部农业发展历史悠久,交通便利,经济发达。
5.年的数据显示:(1).我国人口最多的省份是:广东省;最少的是:澳门;(2).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是:澳门.最小的是:西藏。
第三节多民族的国家
一.众多的民族:
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共有56个民族,人口最多的是汉族。
2.在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是壮族;最少的是塔塔尔族,人口超过万的有壮族、回族、满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土家族、藏族、蒙古族9个民族。
3.台湾主要的少数民族是:高山族。
二.中国的民族分布:
1.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地区。少数民族中分布最广的是:回族。
2.我国民族分布的最大特点:“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
3.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
三.中国的民族特色及民族政策:
1.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艺术。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语言,有的民族还有自己的文字。
2.民族政策:各个民族不论人数多少,一律平等。为了尊重各民族文化传统,我国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坚持民族平等团结,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
3.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
(1)蒙古族—那达慕大会、赛马、射箭、摔跤、马头琴、蒙古包。(2)藏族—拉萨的布达拉宫。(3)傣族——泼水节、孔雀舞、傣族竹楼(4)维吾尔族--手鼓舞、古尔邦节(5)回族——开斋节、穆斯林、回教、清真寺(6)朝鲜族——跳板、长鼓舞。(7)彝族—彝族年、火把节(8)壮族--三月三歌节
第三章复杂多样的自然环境
第一节中国的地势与地形
1.地势概念: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2.中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3.三级阶梯:
4.我国地势的影响:
(1)气候: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对我国海洋的暖湿气流深入内陆,形成丰沛的降水;
(2)河流:地势西高东低使我国大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阶梯间落差巨大,蕴藏丰富的水能资源(阶梯交界处建水电站);
(3)交通:沟通了东西交通,方便了沿海和内陆的联系,但阶梯交界处的山脉会成为东西交通的障碍。
5.中国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33%山地、26%高原、19%盆地、12%平原、10%丘陵),山区:包括山地、崎岖的高原和丘陵,山区面积占2/3。常见的自然灾害:崩塌、滑坡、泥石流等。
6.山区发展经济的有利和不利条件:
(1)有利条件:为我国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提供了有利条件,且山区森林、矿产、水力、旅游等资源丰富;在山区可发展林业,采矿业及旅游业等。
(2)不利条件:山区地形崎岖对发展交通不利;坡度较大,易造成水土流失,耕地少,不利于发展种植业;山区易产生地质灾害,威胁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7.主要的山脉和地形区
6.从大气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的水统称降水。我国的降水存在着明显的时间和空间变化。
7.我国各地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大部分地区降水集中于夏季,且高温期和多雨期一致(雨热同期),这对农作物的生长十分有利,但易发生春旱,夏涝等灾害。在不同地区,雨季的长短差别很大。一般来说,南方雨季开始早,结束晚,雨季长;北方雨季开始晚,结束早,雨季短。
8.我国年降水量的空间变化规律大致是: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
9.(1)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沿淮河—秦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分布;
(2)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沿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端一线分布。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
(3)我国降水量最多在台湾火烧寮,降水量最少在吐鲁番盆地的托克逊。
10.(1)一个地区的干湿状况,主要根据该地区降水和蒸发之间的对比关系来确定。我国划分为四个干湿区:湿润区(梅州/广州/上海),半湿润区(北京),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2)湿润区年降水量一般在毫米以上,植被以森林为主,耕地以水田为主;半湿润区年降水量为-毫米,属森林和草原过渡地带,耕地大多为旱地;半干旱区年降水量为-毫米,以温带草原为主,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干旱区年降水量在毫米以下,远离海洋,植被稀疏,沙漠和戈壁广布。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为我国最大的沙漠。
②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的原因:
1由于纬度位置的差异,纬度位置越高,年平均气温越低,纬度位置越低,年平均气温越高,因此在我国形成了多个温度带。
2海陆位置对降水的影响很大,一般来讲,距离海洋越近的地方,降水量越大。
3地形因素,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在青藏高原、天山和横断山脉等地,就形成了独特的高原、高山气候,气候呈明显的垂直变化。横断山区地形复杂,垂直高差悬殊,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
③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使世界上大多数动植物在我国都能找到适合生长的地区,使我国的农作物和各种动植物资源极其丰富。
(2)季风气候显著。我国东部地区为世界上典型的季风气候区,由北向南分布着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季风气候的类型齐全。
①季风的概念:风向在一年中随着季节的变化而有规律改变的风叫做季风。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巴颜喀拉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一线为界。我国季风区受夏季风影响很明显,降水丰富且主要集中于夏季,非季风区受海陆位置、地形等因素的制约,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稀少,全年都比较干旱。
③季风气候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雨热同期),这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我国的种植区,要比同纬度其他国家的纬度偏高。
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1.基本概念
⑴外流河、外流区:把直接或间接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外流河。如长江、黄河等。把供给外流河河水的区域称为外流区。
⑵内流河、内流区:有的河流不能流入海洋,而是流入内陆湖泊或消失在沙漠中的河流称为内流河,把供给内流河河水的区域称为内流区。
4.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夏季风盛行的时候,雨季来临,河流水位上涨,形成汛期。冬季风盛行的时候,气温下降,秦岭—淮河以北的河流普遍有结冰的现象。我国内流河多分布在西北内陆,多为季节性河流。
5.我国湖泊众多,著名的湖泊有青海湖(我国最大的咸水湖)、鄱阳湖(我国最大的淡水湖)、洞庭湖、太湖等。
6.人工河——京杭运河:
①地位: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河。全长约0千米。
②经过省市:自北向南经过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6省(直辖市)。
③贯穿水系: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④航运价值:历史上沟通南北交通,现在江苏、浙江境内的河段仍然是重要的水上运输线。
7.中国河湖之最:黄河(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我国第二长河);长江(长度最长、水量最大、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内河货运量最大、水能最丰富);珠江(汛期最长的河流、我国第二大河);塔里木河(最长的内流河);京杭大运河(最长的人工河)黑龙江(结冰期最长)青海湖(面积最大的湖泊);鄱阳湖(面积最大的淡水湖)
--END--
(免责声明:本文素材来源网络,由香涛书院整理,侵删。)
南皮香涛书院办学特色:
1、专注初中一对一,一对二个性化、定制化教学,整个课程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方法,与学校课程配合,展现合力的教学理念。
2、独特的5W1H教学法,独创课程体系,自主研发的紧扣考点的配套教案.
3、靶向定位,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靶向定位的强化训练,专业授课,全程进行监督指导.
4、个性化特色教育,真正的因材施教,以学定教的课外辅导.
5、我们已开通在线辅导课程,保证学习质量,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家就能学,让孩子全面提升有保障。
提分(同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duoa.com/jdffz/58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