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漳州一中体育馆,许多学生虽然年纪不大,却已经“身经百战”,平日训练十分刻苦。
“在漳州,如果想把孩子培养成体育世界冠军,学羽毛球应该是最佳选择。”在不久前漳州运动员韩呈恺、韩悦代表国家队获得苏迪曼杯冠军后,这一说法让更多的漳州人深信不疑。
一个由16根羽毛构成、重量只有5克左右的小小羽毛球,却承载着一个城市体育道路上的光荣与梦想。
夕阳西下至华灯初上,羽毛球馆是漳州最热闹的地方之一,球员击球扣杀声此起彼伏,教练敦促喊叫声不绝于耳……这样的场景,并非一日之功。
“目前国家队中,福建和浙江的队员最多,而福建队员中,最多来自漳州。”随着越来越多的漳州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崭露头角并站上领奖台,让人们不禁对“漳州第一个奥运冠军”充满期待。
而被羽毛球改变命运的,不只是专业运动员。不少孩子通过羽毛球特招,考进北京大学、同济大学等一流高校。
这一切,在漳州羽毛球协会秘书长吴龙江看来,是那么顺理成章,“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浓厚的训练氛围,更重要的是,有好的教练、好的球员和好的父母。”
一座城市
世界冠军带来的荣耀与鼓舞
竖立在漳州一中体育馆旁的“拼搏”塑像,激励人心。
众所周知,现代羽毛球运动起源于英国,上个世纪中期在东南亚发扬光大。这项运动进入中国后大受欢迎,在南方地区更是风靡,漳州自然也不例外。随着印尼华侨的归国,先进的技战术被一并带了回来,漳州人实现了从“爱打球”到“会打球”的转变。
“漳州人的身材特征、身体的力量、速度、灵巧性等,都是非常适合练羽毛球的。”漳州羽毛球协会秘书长吴龙江介绍,在羽毛球还未成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的年,漳州运动员沈莲凤便入选国家队,随后的几年间,郭晶、郑强、蔡健、颜开等漳州运动员相继进入国家队。
年,羽毛球正式成为奥运会比赛项目后,各地纷纷开始重视羽毛球发展,上世纪90年代后期,在激烈的竞争下,漳州羽毛球显得并不“出类拔萃”。沉寂多年后,直到年,国家队再次有了漳州人的身影——男子双打名将刘小龙。
刘小龙崛起的同时,漳州羽毛球开始进入蓬勃发展时期。在吴龙江看来,这缘于一批国家队、省队的优秀运动员退役后,回漳执教。“郑强、林卫斌等人从国家队、省体工队回来,他们带回来的不只是更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更重要的是,他们为球员打通了‘上升通道’。”
吴龙江所谓的“上升通道”,便是往国家队、省队、一流高校运动队等输送运动员的渠道。由于有国家队、省队的运动员经历,他们积累了一般教练所没有的人脉和资源,更了解高水平运动队的选材方式,便可对队员进行针对性的培养,以及参加更有价值的比赛。
年,刘小龙不负众望,代表中国队获得苏迪曼杯冠军,成为漳州首个羽毛球世界冠军后,这一“上升通道”显得更加畅通。漳州运动员沈雅颖(已退役)、韩呈恺、韩悦、欧烜屹、何欣颖、张嵩烨、林志超等相继进入国家队。
“韩呈恺、韩悦代表中国队获得苏迪曼杯冠军,给漳州带来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极大鼓舞了漳州练球的孩子们。”吴龙江说,近年来,漳州羽毛球协会不断致力于完善羽毛球的培养体系和社会发展体系,据初步统计,目前漳州青少年羽毛球8至15岁的7个年龄组别中,每个年龄段均有名左右的运动员,“只有更多的孩子来学羽毛球,才能选出更多好苗子培养成材”。
一支球队
让孩子们实现了不同的梦想
荣获北京大学高水平自主招生比赛第一名的林泽楷在训练中
今年夏天,漳州一中体育馆上方的横幅格外醒目,“热烈祝贺漳州一中羽毛球队林泽楷同学荣获北京大学高水平自主招生比赛第一名”。
走进馆内,训练场景比当下酷暑更火热。从六七岁的小学生,到十八九岁的准大学生,他们都专注着手上的每一拍,其中,包括已被北京大学录取的林泽楷。这个4岁半便开始练球的阳光男孩,或许自己也想不到,梦想是通过打羽毛球实现的。
漳州一中羽毛球队,这支由林卫斌一手打造的羽毛球“梦之队”,让孩子们的梦想照进现实。“孩子六七岁开始到这里训练,条件特别好的我们往省队、国家队输送,条件相对差一点的,继续留在队内训练,主要代表漳州队打比赛,并作为高水平运动员参加一流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从而进入一流高校深造。”除了韩呈恺,国家队现役的5名漳州运动员均来自漳州一中羽毛球队,而从年至今,这里已有40多名高中生进入北京大学、同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全国一流高校。
“我退役回来后,便有了自己的执教规划。培养不同需求的运动员,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此外,还要注重梯队建设,有的教练很优秀,但带一批队员就从小带到大,周期很长,后面就‘青黄不接’。”做好运动员的梯队建设,林卫斌除了培养运动员,也培养教练员,每个年龄段的训练做好相应的衔接。“我们现在的球队,从小学到高中的每一个年龄段的比赛,都能保证有优秀的队员参赛。全省中学生混合团体比赛,漳州一中已经连续8届拿了冠军。”林卫斌说,一支球队要保持高水平发展,最怕出现“后继无人”。
“和普通高考考生相比,我们付出了更多的汗水。在训练、比赛的过程中,我们锻炼了能吃苦、不怕挫折的意志品质。”训练结束后,林泽楷和队友们都会收拾、整理器械并打扫场地,然后才和教练道别离开。“我们的球队要求很严格,不单单是在技战术训练上,还要求纪律性强,训练自觉、学习自律,成绩要保持在中上水平。”林卫斌说,他希望羽毛球给球员带来的,不只是球场内的成绩,还有综合素质的提升,这样,他们的前途会更光明。
一个家庭
是运动员成长的最有力支撑
初级班的小学员在教练的指导下练习接球
“漳州曾经出现过一个非常好的苗子,各项技术指标都超过同时期的林丹,所有的教练都看好他,但他的父母不同意他当运动员,太可惜了。”吴龙江说,要培养一名优秀运动员,光有好苗子和好教练还不行,还要有“好父母”的支持。
韩呈恺的父母韩明全、戴丽珠,便是吴龙江口中的“好父母”。练羽毛球,韩明全最初只是想让儿子远离电子产品并锻炼身体,但天赋的到来,让这一家子“猝不及防”。
“9岁参加比赛被省队总教练看中了,当时要去省队训练,我去学校办转学手续,老师很不理解,问我‘明明成绩那么好,为什么要去练体育’?说实话,我也很不舍,他去福州训练的前两年,我整整哭了两年。”因为太艰辛,戴丽珠不想让孩子走竞技体育之路,但韩明全认为应该让孩子尝试,为此,两人没少吵架。
“我当时以为省队训练那么艰苦,孩子肯定坚持不了,打一个月就会回来。”没想到,韩呈恺坚持下来了,还一路打进国家队,他暗下决心,要成为一名世界冠军。“孩子有梦想、肯努力,我们就要无条件支持他,不能给他负担,要成为他最坚强的后盾,”韩明全说,尽管戴丽珠经常不舍孩子,但这样的情绪,她从未在孩子面前流露出半分。“在孩子面前,她就和我一起鼓励孩子,给孩子信心。”
“运动员的父母很辛苦,心理压力比一般的父母要大很多,担心孩子受伤、心理负担大、成绩出不来……在省队我们每个月都到福州去看他,焦虑、紧张,时刻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jiduoa.com/jdfjj/121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