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住建部网站消息,拟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个村落,是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关于做好年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的通知》,在各省(区、市)推荐基础上,经专家委员会评审而拟定的。目前进行的是对拟入选村落基本情况的公示,广西共有72个村落入围。
在广西的公示名单中,就有我们兴安县四个村的身影。他们是高尚镇的菜子岩村、山湾村、待漏村和溶江镇的青山湾村,这些村一旦入选,将会获得万元财政补助,那么他们是靠什么获得专家们的青睐的呢?
先科普一下什么是中国传统村落。中国传统村落,原名古村落,是指民国以前所建,保留了较大的历史沿革,即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村落选址未有大的变动,具有独特民俗民风,虽经历久远年代,但至今仍为人们服务的村落。传统村落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景观,是中国农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遗产。
这四个村凭什么能够被列入名单呢让我们一起深入地了解一下它
菜子岩村
菜子岩村总体布局呈带状,占地面积53公顷,整个村落沿村前道路展开,群山环绕。地势南低北高,错落有致,层次分明。道路从西北面向东南延伸,巧妙的将整个村落一分为二,北侧为居民生活区,南面集中为农田,与山体一起明确了村寨的空间轮廓。村民多为朱姓。
建筑风格-菜子岩村传统建筑群建筑风格为土砖瓦面、硬山双坡顶的多进院落式中原汉族民居形式,在规划和建筑形态上独具特色。建筑群体均为砖木结构,内部木结构建筑,梁柱粗大,柱基多为石础;外墙多为徽派建筑的“马头墙”,墙体结构多由石块与泥土层砌而成,院门有木结构和砖结构两种,院门下方为石门槛。这里的古建筑始建于清代,其中著名的建筑有朱家祠堂。
据朱家祠堂里一块石碑记载,村里朱姓村民竟然是朱明王朝的后裔,碑文记载:吾族自明朝分封靖江公为平南王,镇掌榕城,衣冠文物。代有名人。及明末大乱,吾桂林一族逃散四方,……惟我任举公不思爵禄,携其阳氏率其子弟,奔往临源南乡菜子岩,督子弟各避风雨,开垦种植,勤俭立业。……
村内村民流传非物质文化遗产彩调和贺郎歌,村周围被巨大的银杏树环绕。
山湾村
山湾村历史悠久,古色古香,始建于明代,曾是蒋氏宗族的聚集地,蒋氏一族在唐代中叶由江西弋阳沿湘桂古道迁徙而来,落籍高尚后立志苦读,一跃成为兴安有名的书香门第世家,其子孙在科举中接踵夺魁而进入仕途,大官绵延,官拜安抚使的就有数名,任州通判,县令的则更多。清朝著名的太学士蒋槐庭就出自该村。历经数百年的蒋氏庭院依旧保存完好:屋宇、门楼、庭院、天井、走廊、木雕、石刻以及村旁的古桥、古道、古塔都结构完整,雄姿卓立,依旧是山湾村村民生活居住和日常劳动的重要场所。村内比较有名的古建筑代表有始建于清代的蒋氏宗祠和古门楼三座。
村里古银杏树环绕,一到秋季十分漂亮,吸引了众多驴友前往游玩。村里流传的非物质遗产是:彩调和舞龙舞狮。
待漏村待漏村曾是蒋氏宗族的聚集地,系以一种姓氏为主的单姓村落。这一特色也是桂北地区大多数古村落共有的,体现出一种地域历史文化特点,述说着宗族文化在桂北地区的繁衍。待漏村正作为一种历史文化见证的载体向人们展示着区域性文化的特色以及人地和谐的居住模式。完整的综合建筑风貌待漏村建筑风格横贯明、清、民国时期,基本建筑以清代桂北民居为主,虽然穿插不同朝代的建筑,但建筑整体风貌保持和谐,并无风格断层感,可以体现一个完整的村落综合文化。
据村上老人说,“待漏村”在宋、元、明、清时期,曾出过许多官员,最大的曾任中国九省巡抚,是兴安有名的富家村。
村内很多古建筑保存完好,建筑多建于清代,其中村口的三元塔很有名气。村内流传彩调、舞龙舞狮等文化传统。
青山湾村青山湾传统建筑群分布于群山怀抱之中,村民委苗族和汉族,基本上是吊脚楼,传统建筑分布比较集中,以村内河流为中线分为东西2个片区,东片区传统建筑相对较少,西片区传统建筑分布较多,一条水泥路蜿蜒其中,堂屋、厢房、灶房、牲圈分隔有序。村内传统建筑保存相对集中,保存状况良好,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百分之九十。
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苗族服饰、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草药。
看来这些村能够列入第四批古村落保护名录也不是浪得虚名的,都有他特色的一面,让我们期待他们共同入选吧!
点个zan,为兴安加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